为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传承工大精神,7月5日,合肥工业大学 “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 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六安路校区,在傅为忠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史文化之旅。
团队成员与傅为忠老师和张鑫老师在六安路校区门口合影留念(苏梦园 摄)
刚踏入校园,实践团队成员便被古朴典雅的建筑所吸引。傅为忠老师从校园的整体布局讲起,详细介绍了六安路校区北区自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他动情地说道:“这些看似普通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学校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见证了工大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 团队成员们沿着校园小道漫步,一边聆听老师的讲述,一边仔细观察着沿途的建筑细节,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
傅为忠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校园建筑(苏梦园 摄)
在参观教学楼时,傅为忠老师分享了许多老一辈工大人在艰苦条件下坚守教育初心、潜心科研的故事。他介绍道,早期的教学楼设施简陋,但老师们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因陋就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实践团队成员们的心弦,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工大精神的内涵所在,那就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挑战面前不退缩,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六安路校区教学楼和实验楼(苏梦园 摄)
随后,大家来到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 —— 娘娘池。据傅为忠老师介绍,娘娘池原是民国时期段祺瑞家族后花园的池塘,相传段祺瑞的夫人常在此洗澡,因段祺瑞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地位相当于国家元首,其夫人被当地人尊称为 “娘娘”,故而得名。娘娘池周边绿树成荫,多为雪松、水杉等树木,绿篱翠竹与奇花异草相间,鸟鸣声声,幽静而雅致。池畔布置有拱桥、凉亭,衬托出一份宁静与古朴。穿过一座白石圆孔拱桥,便来到池中的小岛,岛上假山奇石林立,碎石小径在花草树木间蜿蜒,别有一番情趣。然而,池内的水如今已是死水,水质较差,呈幽暗的绿色,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驻足凝望,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遐想之中。
傅为忠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述娘娘池的故事(苏梦园 摄)
娘娘池不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景观,更是无数合工大学子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过去的日子里,许多学子常在池边静坐,翻开书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水面上,学生们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来到池边,或默读,或低声吟诵,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他们或独自钻研难题,或三两成群讨论学术问题,思维的火花在池边闪耀;傍晚,余晖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学子们在池边小憩,或整理笔记,或回顾一天所学,让知识在心中沉淀。娘娘池见证了无数个日夜学子们刻苦求知的身影,承载着他们青春岁月中的拼搏与努力,成为合工大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夕阳下娘娘池的美景(苏梦园 摄)
娘娘池的水面在七月阳光里泛着沉静的光。傅为忠老师指向池南那排不起眼的小平房:“这里曾是农机拖专业的金工实习间,1984 届学长尹同跃就在那间最矮的瓦房里拆装发动机。”一句话,把民国段祺瑞的后花园与三十年后奇瑞的“小草房”创业史并置——同一方土地,从“娘娘”的私汤到学子的“发动机热试”,空间的嬗变成了工大精神最直观的注脚:条件可以简陋,梦想从不缩水;身份可以更迭,奋斗一脉相承。
团队离开校园,行至六安路与阜南路交口,发现第二块校牌。傅老师停下脚步:“1997 年学校收回北区时,阜南路还是条窄巷,师生常被问‘工大在哪儿’。于是干脆再添一块牌子,让问路的人少走弯路。”两块牌子相距不过百米,却共同完成一次“空间校正”:一块指向历史——六安路老门楼,一块指向未来——阜南路新入口;如同工大精神的坐标系,既丈量过去,也导航明天。
六安路校区大门合照(张鑫 摄)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让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对合肥工业大学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和弘扬工大精神的种子。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以老一辈工大人和工大精神为指引,努力拼搏,勇于创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工大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傅为忠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述六安路校区的历史(苏梦园 摄)
相信在这次 “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 的实践之旅中,合肥工业大学的学子们定能从校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工大精神,书写属于新一代工大人的辉煌篇章。
合肥工业大学“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供稿
文:余学锋 张毅然 孙佳澍 余搏洋
图:苏梦园 张雯涵 党文清 吴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