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暑期实践赴铜陵钟鸣竹马灯艺术调研团队来到钟鸣竹马灯的发源地: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牡东村,对竹马灯的传承人牧邦庭进行了采访,一同探索竹马灯传承和发展。
团队成员和牧邦庭的合照 (安徽师范大学 杨童督 供图)
牧邦庭是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灯市级传承人,早在年少时便肩负起传承竹马灯的责任,经验丰富、技艺精湛。在他的引领下,成员们参观了省级非遗竹马灯展示馆,馆内陈列着各种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竹马灯。成员们近距离欣赏竹马灯的魅力,深入了解了竹马灯的起源与制作过程。牧邦庭介绍说竹马灯起源于明末清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该灯是由竹子做支骨,扎成马首、马尾的形状,然后糊上纸,内燃烛火,并将前马首后马尾固定在人的身上,类似旱船。在锣鼓、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通过各种舞蹈动作来展现马的奔跑、跳跃等姿态。牧老师说:“村里玩灯先是为了纪念关公的忠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当地村民对来年五谷丰登、身体健康的愿景和期盼。”
牧邦庭接受成员们的采访 (安徽师范大学 杨童督 供图)
牧邦庭和竹马灯的缘分深植于牡东村的土壤中。每逢春节,牡东村都会聚集村民们进行竹马灯表演,从垂髫孩童到耄耋老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共同参与到这场文化活动中。牧邦庭的父亲是竹马灯的上一代传承人。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成长,牧邦庭17岁时便师从父亲,开始了学习和传承竹马灯。
传承人正在制作竹马灯 (牧邦庭 供图)
“党的政策很重视我们这些非遗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资金支持,现在的竹马灯相较以前工艺更精美,设备也更完善了。”牧邦庭向成员们介绍改革开放后竹马灯发展现状时感激地说。他介绍到而今竹马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将手工制作与现代科技宣传相结合,联合铜陵市融媒体制作视频进行宣传展示。同时在牡东村房屋的墙边上进行宣传标语的书写和宣传图画的绘制,再现着竹马灯表演时的生动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地村民参与保护竹马灯。牧邦庭还高度重视竹马灯技艺的资料整理工作。同时牧邦庭也坦言随着乡村人口流失和现代社会变迁,大量年轻人离开乡村,愿意学习和传承竹马灯的人也越来越少。“竹马灯的保护工作并不容易,但保护好竹马灯是我的义务。”牧邦庭坚定地说。
采访结束时,牧邦庭向成员们道出了新声:“竹马灯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我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竹马灯更好的传下去。”(供稿:冀月 杨童督 石纯瑶 冷含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