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溯江忆峥嵘 数字承精神——文学院"渡江先锋队”暑期实践行

2025-08-21 14:32来源:

2025年711日至13日,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渡江先锋队”队员在学院党委书记王龙建、团委书记范璇的带领下,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的热忱,完成跨越豫皖苏三省五地的暑期社会实践征程。此次活动紧扣“溯江砺初心,数字话传承”主题,旨在沿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南下的足迹,通过实地探访革命场馆、亲身体验数字化展陈,深刻体悟“坚定信念、敢于胜利、军民团结、革命到底”的渡江精神。

回顾那段改写中国命运的历史,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的号角在长江两岸吹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及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长江战线上,向着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发起猛烈进攻。百万雄师不畏艰险、劈波斩浪,历经42天的浴血奋战,彻底摧毁了敌人的防线,成功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一系列大城市,为全国解放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石。

7月11日,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河南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刚步入馆内,智能语音讲解系统便主动发声,清晰细致地为队员们梳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从战役背景到关键节点,从战略部署到最终胜利,条理分明的讲解让历史脉络愈发清晰。而馆内的数据可视化展板更是令人驻足,上面动态呈现着543万支前民工支援前线的壮举——从物资运输的数量到参与人数的分布,一个个跳动的数字配合着生动的模拟场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深刻体会到“军民团结”的力量源泉。7月12日,团队辗转来到江苏徐州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陈列馆。馆内的环形影像墙格外引人注目,墙面不断滚动播放着经过精心修复的历史纪录片。画面中,战士们紧握武器、眼神坚毅地冲锋陷阵,乡亲们则摇着木船、扛着物资,义无反顾地支援前线,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场景真实而鲜活。队员们静静伫立在影像墙前,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内心被这份深厚的军民情谊深深触动。当日下午,团队抵达安徽合肥,先后探访了两处极具特色的革命场馆。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内,电子触控屏前围满了队员,大家纷纷伸出手指操作,《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的手稿便一页页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手稿上的字迹刚毅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革命先辈的战略远见与坚定决心,让队员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温度。随后,队员们来到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这里的4D影院环境特效与电子沙盘推演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让队员们对战役的战略部署有了清晰的认识,深刻感受到“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涵。7月13日,实践进入最后一天。团队首先来到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80米长的环幕投影缓缓展开,瞬间将队员们带入千帆竞渡、万炮齐发的壮阔场景,大家站在环幕中央,被这震撼的画面深深感染,内心激荡着对革命先辈“坚定信念”的无限崇敬。实践的最后一站,是安徽蚌埠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这里的文物二维码导览让队员们眼前一亮,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扫描展柜中老船桨、旧门板旁的二维码,一段段朴实而真挚的船工口述录音便传入耳中,让队员们对“革命到底”的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从商丘的数据墙到合肥的电子沙盘,从南京的环幕光影到蚌埠的二维码叙事,数字化技术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遥远的历史与当下紧密相连,让“小竹竿撑起大江山”的人民伟力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王龙建在实践总结时动情地说:“渡江战役的胜利不是偶然,它是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大力支援的生动见证。从这场战役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人民永远是党和军队胜利的源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于心、付诸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此次跨越三省五地的红色之旅,不仅让“渡江先锋队”的队员们系统学习了渡江战役的历史知识,深刻理解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渡江精神核心,更亲身感受到AR、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技术为红色故事注入的鲜活生命力。

作为新时代青年,文学院学子表示将深刻领悟“人民至上”的真谛,勇担数字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以奋斗续写时代新篇。

(撰稿人 孙羽习)

图1 实践团队参观江苏徐州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图2 实践团队参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

图3 实践团队学习渡江战役精神

图4 实践团队参观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图5 实践团队在河南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