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安农大学子寻迹桐城文脉,深耕乡土民情丨三下乡之旅镌刻青春印记

2025-07-11 10:17来源:

青春的热望邂逅古城的厚重,当求知的步履踏上乡野的沃土,一场铭刻着责任与成长的“三下乡”实践,便在合肥与桐城之间铺展开来。我们怀揣赤诚,奔赴桐城,用脚步丈量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用心灵倾听土地深处的脉动,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让青春的印记深深嵌入这片文化沃土。

初抵桐城:青石巷陌,礼让之魂的回响

旅程伊始,满载着憧憬与活力,我们从合肥启程,驶向文风昌盛的桐城。甫一抵达,便迫不及待地探访了名扬四海的六尺巷。踏着蜿蜒的青石板,幽深的巷道仿佛时光隧道。两侧斑驳的古墙无声诉说着那段“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千古佳话。指尖轻触微凉的墙砖,宽容与谦逊的传统美德如春风拂面。这不仅仅是一条寻常巷陌,它是桐城深厚人文底蕴的具象图腾,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礼让精神。伫立巷中,历史的风骨悄然浸润心田,为我们后续的文化探寻之旅,点燃了第一盏明灯,也种下了对这座“文都”更深的向往。

茶山探秘:翠浪翻涌,匠心焙制的芬芳

告别六尺巷的古韵,我们旋即投身一片绿色的海洋——桐城小花茶的核心产区。极目远眺,层叠的茶山如碧浪翻涌,直至天际。步入茶园,沁人心脾的清香瞬间包裹周身,翠绿的茶芽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活力。我们躬身其间,亲历茶树的呵护与茶叶的蜕变:从精心修剪的枝桠,到指尖翻飞采摘的嫩芽。茶农们黝黑的面庞刻满风霜,却掩不住眼中的热忱。一片小小的茶叶,竟凝结着如此多的汗水、智慧与坚守。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之美的洗礼,更是一场对传统产业蓬勃生命力与匠人精神的深切礼赞。那萦绕齿颊的茶香,便是这片土地最生动的语言。

扎根台庄:阡陌情深,倾听大地的脉动

实践的次日,我们深入台庄村,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叩开一扇扇质朴的家门。在农家小院,在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促膝长谈。他们操着浓厚的乡音,讲述着柴米油盐的日常,倾诉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也坦言发展中遇到的沟坎。每一次问卷的填写,都不仅是信息的收集,更是心与心的贴近;每一句真诚的对话,都让我们更深地触摸到乡土的温度,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厚重分量与澎湃动能。村民们脸上绽开的淳朴笑容,眼中流露的殷切期盼,胜过千言万语,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这份来自最基层的信任与托付,让书本上的知识瞬间变得滚烫,也让我们肩负的使命愈发清晰——以所学所长,反哺这片滋养我们的土地。

文博寻踪:殿阁流芳,对话千载的华章

旅程的收官之日,我们走进了桐城文化的精神殿堂——庄严肃穆的桐城文庙与包罗万象的桐城文化博物馆。文庙巍峨,飞檐如翼,斗拱交错,雕梁画栋间流淌着儒家“中和位育”的庄严气韵。行走其间,仿佛能聆听到昔日学子琅琅的诵读,感受到“桐城派”文章义法在此孕育的厚重文脉。移步文化博物馆,时光的长卷徐徐展开:珍贵的文物承载着历史密码,生动的图片再现着昔日风华。从彪炳史册的硕儒名宦(如方苞、姚鼐、张英、张廷玉等),到引领风骚的“桐城派”古文运动;从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到独具韵味的乡风民俗……我们如同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不仅是桐城傲立于世的根基,更如明灯般照亮了我们青年一代传承文化薪火、守护精神家园的担当之路。

青春印记:沃土滋养,行稳致远

此次桐城之行,是一次灵魂的浸润,一次实践的淬炼。我们在六尺巷感悟“礼让”的胸襟,在茶山体味“匠心”的执着,在台庄倾听“乡土”的心声,在文博对话“千年”的智慧。每一步丈量,每一次倾听,每一份思考,都化为滋养青春的养分,沉淀为前行的力量。桐城的文脉与民情,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我们将怀揣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笃定的信念,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为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挥洒属于我们的、永不褪色的青春华章!通讯员:汪琪 汤贝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