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淮北师范大学"淮绘星光”团队开设多元课程 助力乡村教育

2025-07-30 10:16来源:

2025年暑期,淮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淮绘星光”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怀揣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热忱,主动投身实践。7月7日至14日,团队扎根翰林社区及学校场地,深度调研当地学生成长需求后,精心打造涵盖科学启蒙、文化传承、体育实践等多领域的特色课程矩阵。课堂上,以趣味实验传递科学奥秘,借传统技艺筑牢文化根基,用体育挑战锤炼意志体魄,让知识在实践体验中落地生根,于夏日时光里书写青春赋能乡村教育、促进资源共享的生动篇章,为乡村孩子打开看世界的新窗口 。

科技引领:点燃探索求知热情

活动以科技课程为起点,首课“太阳能小车—探索光与动力的奥秘”中,志愿者系统讲解电能、太阳能知识,借助示意图辅助孩子梳理光 - 电转化逻辑,指导他们动手拧螺丝、连导线,完成手摇发电机与太阳能小车的组装。户外试验时,阳光洒落,小车缓缓启动,孩子们欢呼着围拢观察,直观见证光与动力的奇妙转化。后续“盐水小车”课程,志愿者先拆解盐水电解驱动小车的原理,再带着孩子配比盐水、安装电极,当小车借电解动力在盐水中前行,奇妙现象让孩子兴奋讨论,在动手实践里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以理论 + 实践的模式,持续点燃他们对科技的好奇与探索热情 。

图1 图为团队成员为学生讲解太阳能模型车启动原理

文化浸润:传承经典美学基因

文化课程贯穿活动全程,“折纸起航”课程以歼-10、歼-20战机为依托,先简述其研发历程与战略价值,将科技突破与折纸工艺相融合,指导孩子们折制“歼-20纸飞机”,在指尖翻飞中体悟大国重器的科技底蕴与工艺之美;“神奇的陶土世界”引领孩子们探秘三星堆,解析青铜面具等文物的文化内涵,通过雕琢面具轮廓、捏制泥塑杯,让古蜀文明的厚重在触感中传递;“非遗彩绘脸谱”课程以《唱脸谱》开篇,系统讲解脸谱发展脉络、色彩象征意义及经典谱式,孩子们在创作中复刻传统或融入巧思,使非遗文化基因在笔墨间传承;“扇子文化体验”沿历史脉络展开,从起源讲到扇面“诗书画印”的融合美学,手绘扇面的过程让传统美学悄然根植于心。

图2 图为学生手绘脸谱

体教融合:强健体魄锤炼意志

体育课程注重体能与精神的双重培养,“力刻行动,体能强化”课程中,志愿者先纠正走跑姿势、脊柱问题,再通过单脚跳跃、障碍折返跑等体能挑战,让孩子在突破极限中明白运动是战胜自我的过程;“趣味运动会”设置跳绳、两人三足等项目,孩子们在跳跃、协作中增强体魄,更体会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让运动活力与团队精神共同生长。

图3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学生体能课训练

此次“三下乡”活动通过科技、文化、体育三类课程,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暑期体验。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学,在文化体验中传承经典,在运动挑战中突破自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与快乐,更提升了综合素养。对于志愿者而言,这既是青春助力乡村教育的实践,也是自我成长的历练。未来,淮北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挥高校优势,让志愿服务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关文章